海燕魚是一種長不大的魚,身長約3-5cm。可做零食可做菜,新鮮的海燕魚只要簡單的翻炒一遍就能上桌。
市場不常有新鮮的賣,一般售賣的是曬干的小魚干,一些餐廳還會把小魚干作為小菜贈送給客人。
藍圓鲹是海南的特產(chǎn)魚類。因為有較強的趨光性,夜間使用燈光拉網(wǎng)捕撈,輕易就能撈上一大網(wǎng),所以也被本地人稱為“燈光魚”,常年均可捕撈。
魚肉厚實魚刺少,適合燉煮、香煎。
扒皮魚外皮粗糙如砂紙,烹制前需要將外皮扒掉,故此得名“扒皮魚”。
雖魚皮粗糙,但魚肉卻非常鮮嫩細幼,無腥味,小朋友也喜歡吃。簡單的放豆豉、生姜、醬油燜煮就已十分美味。
當(dāng)?shù)厝朔Q之為“大眼眶魚”,眼大,體鮮紅,肉質(zhì)較細幼,魚鱗緊貼魚皮,堅固不易脫落,所以一般不去鱗烹飪。
常年均可捕撈,冬春旺汛。紅燒、清蒸皆鮮美。
鯧魚有多種,有金鯧、銀鯧、紅鯧、刀鯧等。體近圓形,側(cè)扁而高,背緣隆起,可以觀賞也可以食用。
銀鯧較常見,油煎、燜汁、清蒸都適合。刀鯧被海南人稱為“煙袋魚”,大大的肚子好似一個大煙袋。
龍舌魚外形扁平,體型碩長好像一條長長的舌頭。
肉質(zhì)細嫩肥美,只有中間的脊骨,刺少,口感爽滑,魚肉久煮而不老,幾乎無腥味和異味,適合用來香煎、清蒸。
帶魚在我國南北均有分布,只是南方帶魚骨骼大些,魚肉也比較厚。
每年春天回暖水溫上升時,帶魚成群游向近岸,由南至北于生殖回游,是為捕撈季節(jié)。
帶魚沒有泥腥味,做法較多,可香煎、清燉、清蒸、油炸、紅燒、干鍋、打火鍋等。
在海南,肥嫩鮮美的海鯉,是海南的區(qū)域性傳統(tǒng)祭神活動——“公期”期間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。
家常常把海鯉烹以清蒸、熬湯,保留魚的鮮味,但其實紅燒也是非常美味的。
本地人也稱為黎曼魚、臭肚魚,因為捕撈上來時,魚肚里常有未消化的海藻,所以清理魚肚時,非常腥臭。
但是這并不影響它的美味,其肉質(zhì)鮮美,無腥味,無刺,是海鮮火鍋中的主要材料,海南人民家戶喻曉的魚類產(chǎn)品。打火鍋、清蒸、香煎皆宜。
生活在海邊石頭縫隙中,其肉質(zhì)細嫩潔白,類似雞肉,素有“海雞肉”之稱。
石斑魚的魚皮膠質(zhì)富含豐富的膠原蛋白,再加上抗氧化功能強大的蝦青素,絕對是美容護膚的首選。清蒸的石斑魚,味道鮮美,也最能保留它的營養(yǎng)和鮮嫩的口感。
青衣,頭頗大,頭部背面輪廓圓突,體呈長卵圓形,為暗青色,它的骨頭顏色也很特別,為藍色。
常一、二相隨伴游,猶如青衣婢女,故得此稱。其肉質(zhì)黏膠,適于清蒸,十分美味。
馬鮫魚,文昌鋪前的最為出名,由于資源稀少,價格相對高一些。逢年過節(jié),馬鮫魚即成了家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,也是親朋好友間的上門佳禮。
以前,吃得起馬鮫魚,說明這一家今年過得富余。所以馬鮫魚除了有“年年有余”的寓意,也代表著文昌人的面子。
刺少肉多,體多脂肪,尾巴的味道特別好,素有“鯧魚嘴,馬鮫尾”之說,是下飯佳肴。肉厚,香煎或做成魚丸都十分美味。
海甘草,學(xué)名軍曹魚,體形圓扁,軀干粗大,不僅營養(yǎng)價值豐富,而且口感極好。肉質(zhì)格外的細膩、緊實,可與三文魚媲美,是作生魚片的上好材料。還可用來干煎、打火鍋。